Tournament theory----Edward Lazear & Sherwin Rosen


錦標賽理論

職場薪水的競賽彷如網球錦標賽,經濟學家發現這個觀念並稱為「錦標賽理論」(tournament
theory),它能精準地解釋職場的不幸事件。

在錦標賽中都是依據相對表現給予獎金,網球錦標賽贏家所獲得的獎金,幾乎可以保證是輸家的兩倍,
同時能取得晉級機會。依相對績效給予獎金有它的優點,尤其是在某些很難客觀評量的領域,例如,我
們可以藉由用銷售量來客觀判斷,暢銷作家李維特賣的書多過諾貝爾得主傅利曼(Milton Friedman)
,但如果換成是比較費德勒(編註:Roger Federer,出生於瑞士,二○○四年登上職業網球男子單打排
名世界第一至今)和美國網球名將馬克安諾(John McEnroe),便很難客觀地鐵口直斷誰的網球水準
技高一籌;這就是為什麼李維特可以按書籍銷售量的「絕對績效」敘酬,而費德勒卻必須以在溫布頓網
球賽擊敗納達爾(編註:Rafael Nadal,出生於西班牙,目前是世界排名第二的男網選手)的「相對
績效」來敘酬。事實上,費德勒僅能藉由錦標賽中擊敗對手才能得到獎金,而這足以鞭策他充份發揮實
力。

你可能會認為費德勒的表現很容易以客觀來衡量,但事實上決定他所領的金額是相對的,而且比賽所有
統計數字都是從費德勒和對手打球結果記錄,包括發球得分、接發球直接得分,甚至無壓力下失誤的次
數等。如果說「費德勒打得比馬克安諾好」是個主觀判斷、「費德勒三十五次發球得分」則是客觀的陳
述,但後者會因為不知道對手是誰而顯得難以判斷。

以上是網球錦標賽的情形,那麼職場上的錦標賽呢?其運作模式如下:主管允諾發給部門績效最佳員工
一千英鎊作獎金時,常常沒有明講卓越績效的標準,故意預留彈性空間,但是部屬仍篤信主管的獎勵措
施,因為主管也不致於敢食言而肥。坦白說,跟職場錦標賽相比,網球錦標賽的贏家會更容易確定薪酬
。但不妨反過來想想,如果手上握有許多資訊的經理人(例如前述擁有詳盡資料的超級市場經理人),
都能善用且將它加註於合約中,即使很難選出哪位員工表現最好,但根據客觀標準評估每人的相對表現
,通常也會比較正確。

職場背後傷人誘因

有些職場錦標賽也會明白表示:發獎金時,不只頒給最佳員工,有時連第二名和第三名也有機會得到。
但由於獎金額度有限,相對來說,你的表現愈好,其他人拿到的錢就愈少,而且競賽獎品也有可能換成
升職機會。另外,錦標賽也會確保員工免遭受池魚之殃,例如公司受到經濟衰退、同業競爭和颶風等影
響時,藉以強化員工賣力工作的誘因。

看似職場一切合乎理性,其實也不然,錦標賽就是讓工作場所變骯髒齷齪的主因之一。例如,雖然網球
選手費德勒不會卑鄙到將對手的兩條鞋帶綁在一起,或是將網球拍的網線換成義大利麵條,不過運動員
耍小動作是時有所聞的,而且這些動作經常被解讀為比賽的一環。所以,當公司計劃頒發大額獎金給優
秀員工時,有些人會先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最好,有些人則利用另一種方式贏得比賽:例如想辦法讓同事
做得很差。

因為錦標賽式的獎勵,給了員工彼此在背後傷人的誘因。有項研究比較了澳洲二十三家公司,發現會給
最佳員工加高薪的公司,最能激勵所有人加倍努力工作,包括員工甚至會自動減少休假,這一點其實正
如我們所預料;但這項研究也同時發現,那家公司員工會懷有私心地拒絕出借各種設備和工具給同事。

有些人事專家指出,錦標賽因為不公平所以無法激勵員工,但這種說法有欠公平,應該說它有很好的激
勵效果,但遺憾的是,除了激勵員工努力工作,卻也同時激發暗箭傷人。如果你想對部屬採用錦標賽式
的升遷和績效敘酬制度,那麼你首先要仔細判斷,每位員工投入改善績效的努力,是不是多於扯別人後
腿所花的心血;畢竟連競爭最激烈的網球錦標賽,也不會讓選手有傷害雙打的搭擋的誘因;更何況你是
經理人,務必要牢記此事。

工作升遷九五%看運氣

同事間的過度激烈競爭,這當然不是唯一令人心情沉重的職場現象;另外一個叫人驚訝的是,許多員工
只因為運氣好就得到獎勵。如果職場錦標賽中的運氣成分較多,那就一定要先擴大贏家和輸家之間的薪
酬差距,才能真正激勵員工。因為假設你想升遷的機會,九五%得看運氣,五%才靠努力,偷懶似乎變
成是合理的行為,就像中樂透頭獎百分之百都是靠運氣,一點都不需要努力,怎麼還可能有人會為了中
樂透頭獎而努力工作?(或許這能解釋為什麼有那麼多遊手好閒的人喜歡買彩券),不過話說回來,如果
工作額外努力一點就能贏得五%的中獎機會,你當然會竭盡所能去爭取,畢竟獎金實在太誘人了。這聽
起來似乎不甚合理,但卻完全符合事實的邏輯。

而職場生活也一樣:如果努力工作就是成功關鍵,員工會知道要比同事更賣力打拼才能保證獲得加薪;
相反地,如果運氣才是決定誰能成功的重要因素,那就一定要讓輸贏兩者之間的獎金相差懸殊,才能鼓
舞員工的工作士氣。

有愈來愈多的證據告訴我們,上述理論最能解釋為何職場容易令人生厭。但事情還沒結束呢!隨著員工
職位往組織上層攀升,錦標賽也必須提供愈來愈荒謬的超高薪酬。因為只有當你剛從最低層級升遷時,
可接受小幅調薪,那時升職開啟了無限可能,未來還有許多油水更豐的升遷機會在等著你;但是當你愈
來愈接近事業生涯頂端時,你就不再會因為未來的無限願景而努力工作,屆時唯有超高額的薪水支票才
可能激起你的鬥志。

錦標賽理論的創始人之一、經濟學家拉齊爾(Ed Lazear)曾說:「副總裁所領的高薪,對他本人的激
勵作用,其實還遠不如對他助理的激勵那麼大。」聽了這段話,你應該終於搞懂了,因為連經濟學家都
不敢裝模作樣地保証,你的主管值得領那麼高的薪水,或者高薪能發揮什麼作用。

歷經時間考驗的錦標賽理論,後來也得到許多實證研究的支持,同時它也得出一個令人驚訝和錯愕的結
論:你的主管領的薪水愈是高得離譜,但職務上需要做的事卻遠比你少,你才會越有強烈的工作動機想
獲得升遷,並且取得他擁有的東西。

----引自誰賺走了你的薪水----Tim HarfordTournament theory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