競爭的憂鬱----王盈勛


當我們認為我們為競爭付出更多的努力,因而應該得到更好的回饋,我們其實忽略了,你為競爭所付出的努力,其實多半和其他人所付出的努力是相互抵銷的

上週,我的一位學生在msn上,問了我這樣一個問題:「想請教老師,怎麼看待我們這一輩的狀況。我想說的是,我和我身邊的同學,大家都是很認真在上班,加班也都盡力配合,但是似乎無法得到對等的回報,不管是酬勞還是職位。感覺就是一直被壓榨,失去了自己的時間和生活,不像爸爸那一輩,認真一點,可以當個主管或得到比較好的報酬。而且我發現,我身邊的人,國立大學私立大學或是國外回來的都沒有什麼差別,狀況都差不多。」我想,這是現在很多年輕人共同面對的處境,我就在此跟大家分享一下。

我如果跟我的學生們說,我跟他們一樣有類似的感受,他們一定不會相信,因為他們一直認為我有個好工作,還算穩定,受人尊重。但是我看到的上一代是:只要拿得到博士學位,幾乎都能找到大學教職。早期的大學教授,除了上課以外,幾乎沒有任何「額外」的工作負擔。我的老師輩們,有人甚至靠「編譯」的作品,就升等了教授。那是在大學教書,多「美好」的年代,我輩都會這樣認為。

但是如果跟現在才要在大學裡謀職,或是還在讀博士班,未來希望可以進這個行業的人相比,我相信我們這一代的學術工作者,仍算是相當幸運的。在不太遠的未來,流浪教師的狂潮,馬上就要席捲大學教師這個行業,能入行的都已算幸運。

那麼,這一切又是怎麼回事呢?一代接著一代,大家都覺得自己比上一代更努力,因而也更疲累(至少是不輸上一代),但是環境似乎越來越險惡,能夠得到好位置的人越來越少,工作條件不如預期,未來的能見度也越來越低。

在我看來,這一切都和這個時代對「競爭」近乎崇拜的信仰有莫大的關係。我們相信競爭可以讓生產力增加、消費者福利提升、研究更有產出、乃至國家更有全球地位等等。以上這些,可能都是真的。只不過我們沒問,得到這些的代價是什麼?

當我們認為我們為競爭付出更多的努力,因而應該得到更好的回饋,我們其實忽略了,你為競爭所付出的努力,其實多半和其他人所付出的努力是相互抵銷的。你千辛萬苦,得到一個碩士學位,你覺得你理應有更高的薪水、更好的職位,但是你沒考慮到,臺灣擁有博碩士學位的人口已逼近百萬人,你的高學歷,僅只是讓你免於連競爭的資格都沒有而已。

這在當代,真的是一個很詭異的悖論:我們樂見也享受競爭的成果──有上一代的流血流汗競爭,才創造出那麼多的財富與餘裕讓下一代去唸書、追求高學歷;有廠商間錙銖必較的紅海式競爭,我們才有一臺低到不及萬元的電腦可以用。但是這些競爭的成果,也使我們捲入廝殺更劇烈、存活更不容易的新一輪競爭當中。而且更重要的是,在這樣的競爭漩渦當中,多數人都是憂鬱的,因為競爭越激烈,並不表示有更多的贏家。

在我們這個時代,最苦的行業,就是那些讓你以為競爭勝出會有大獎可拿的行業。這些行業,吸引擁有最漂亮的學經歷、自覺很聰明的人來投入。但是不管聰明人有多少,贏家注定就是那麼幾個。聰明人和聰明人廝殺,社會福利可能是增加的,憂鬱卻是注定的。

作者簡介:
王盈勛─臺北藝術大學助理教授
著有《世界是斜的》、《微軟生存之戰》、《白話數位經濟》等書。

----引自iThome online

2 意見:

火山戰士 提到...

競爭好累= =

阿仁 提到...

火山爆發了嗎?

張貼留言